與東京相比,上海存在兩個落差:垃圾排放量高、處置結構落后

2006年至2014年,中國生活垃圾處置的現狀表明,一方面,垃圾總產量持續增加,人均垃圾產量也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垃圾處理結構以填埋為主,焚燒為輔。這一情況也反應了上海的基本現狀,也是上海的生活垃圾處理與東京相比存在的兩個落差,這都與今天的垃圾處理仍然以混合為主密切相關。所以,我們現在最主要的工作,是將垃圾從混合處理轉變為分類收集,這是實現“垃圾革命”的第一步。

以焚燒為主導,填埋為終端的處理手段更適宜東亞國家

我作為核心專家參加《上海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研究咨詢,曾經看到環衛部門提供的一份數據,截止2015年左右上海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占比36%,填埋處理占比50%,包括堆肥等方式的循環利用占比低于10%。2018年,上海制定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現在按照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推算,上海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占比40%,填埋占比40%,循環利用或成為資源化垃圾的占比在20%左右。

2015年東京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的比例高達75%,填埋處理占比3%,這個數據已經相對穩定。這種情況與上海的情況不同,東京將焚燒作為生活垃圾的中間處理手段,填埋作為終端處理手段,不是直接填埋垃圾,而是對焚燒過后的灰燼進行填埋。東京生活垃圾循環利用占比20%,事實上,這一比例與歐洲國家相比并不算高。通過上述對比可以看出,上海與東京的落差之一是,垃圾處理尚未轉變為以焚燒為主導、填埋為終端處理的模式。而對東亞人多地少地區的超大城市來說,這是一種具有適宜性的垃圾處理模式。

歐洲各國生活垃圾的處置結構與亞洲差異較大。歐盟28個國家2013年生活垃圾處置結構顯示,德國、英國與荷蘭垃圾回收的占比最高,28個國家總體循環利用的比例也比東京高??傮w上,全球垃圾處理結構包括三種情況,一類是人少地多,例如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垃圾處理以填埋為主導。另一類人口密集、土地面積小的國家多以焚燒為主。第三類是那些垃圾循環利用率較高的國家,則與它們垃圾結構中的餐廚食物較少有關。1998年我寫最早的循環經濟論文的時候,參照的對象主要是德國,后來我越來越覺得日本特別是東京的做法對上海有強的借鑒比較意義。